猪猪小说网zhuzhuxiaoshuo.com

左御卫大将军尉迟偕自然是在“中军”。

自从接诏之后,尉迟偕便动身启程。

这个没什么好说的,不需要十二道金牌那么麻烦,一如李破自己说的,此时没有将军们拥兵自重的机会。

即便尉迟偕在河北军中坐镇多年,亲信遍布军中上下,可朝廷诏书一到,他也断不敢抗诏不遵。

尉迟偕本人也缺乏那样的意愿,他追随李破多年,自认劳苦功高,对皇帝也忠心耿耿,可以说从始至终也没有半点异心。

所以诏书一到,不管尉迟偕心里有多少想法,也不得不立即遵诏启程。

军中难免人心动荡,可随诏而来的是右御卫大将军步群。

另外还有幽州总管宇文歆在侧,完全没有给人留下半点煽动军心,操弄是非的余地。

可尉迟偕的行程也快不起来。

尉迟偕是卫府大将军,卫府有一个特殊的地方,那就是大将军在哪里,哪里即为卫府中军。

这和朝廷的其他官署是不一样的。

所以卫府在军事上有很高的自主性。

前隋的时候,卫府的独立性更高,边塞的军镇甚至直属于各个卫府,还有着募兵,操练,养马等等职责和权力。

甚至于一些低级军官的升迁,卫府也可以自专。

这是常年战乱导致的结果,柱国大将军们一个个身兼文武数职,连兵部尚书往往都是由卫府大将军兼任。

他们权势滔天,盛气凌人,堪比宰相。

这就是出将入相。

所以前隋的时候,卫府大将军们多数时间都在京师,轻易不会出京,这显然是在防备卫府大将军们拥兵自重的手段。

大唐立国之后,李破把卫府的很多权力都归于兵部,兵部不再是一个只制定军事计划,监督军事行动的官衙。

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说,这就是中央集权的一种表现。

不过卫府的好处也很多,它能在军事上更为迅速的做出反应,卫府上下多数人都久经战阵,比兵部的文臣们更专业,军事嗅觉也更为敏锐。

前隋在军事上锋芒毕露,几乎战无不胜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它的卫府制度。

不然杨广根本动员不起百万大军,就算动员起来,也根本走不到辽东,更别提和高句丽开打了。

一个个卫府,就相当于一个个小型的军事核心,有了卫府在,这才有了那一次起码在冷兵器时代,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远征。

卫府的另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,几乎不愁有功将士的安置问题,十二座卫府,养了多少骄兵悍将?

实在不行,再建几座也就是了。

其实也正是基于这些,卫府才一直存在,李破也只是分了卫府的权责,而不是干脆的撤掉卫府。

因为唐初身具战功的人太多了,撤掉卫府的话,根本无处安置。

…………

大将军尉迟偕回京,不是一个人回京的事情,而是整个左御卫卫府的转移,卫府的长史,司马,六曹参军,加上他们的下属官员就有上百人。

听着像不像一个小朝廷?没错,卫府建立之后陆续完善职能,最终形成的就是这种自主性非常高的军事体制。

相当于军事机器的发动机,几乎是冷兵器时代应对战争的终极战争兵器,受到的唯一牵制其实就是粮草问题。

…………

所以一路行来,加上天寒地冻,速度快不起来,没过黄河呢,就被后面的回京受赏的队伍追上了。

两边立即合在了一处。

尉迟偕自然坐镇中军,裴行俭重新归入卫府中军,程名振在前面,苏定方领着人在后面,一道赶到了洛阳。

尉迟偕没跟裴行俭说什么,裴行俭求见,他也只是派人打发了事,却让裴行俭非常感激。

此时各种传言已在河北军中传开,裴行俭等人经过幽州等处,不可能听不到风声,所以程名振才会是那样的姿态。

裴行俭又如何不知,若是尉迟偕见了他,就算没说什么,外面也可能传出各种谣言,对他将会非常不利。

尉迟偕不见他,就是不想这个他看好的年轻人受了自己牵累,是一番好意,裴行俭对此心知肚明,暗自感激不已。

…………

第二天早上起来,程名振神完气足,感觉是彻底活过来了,但一想到行程还没结束,脸又垮了下来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